作者: 国自电气 时间:2024-10-18 09:36:12 阅读:97
海拔校正因素和海拔的高度、电极结构和间隙距离等均存在一定的联系,如果海拔高度和电极结构一样,那么间隙距离的变化也会引起海拔校正因素的相应变化,且在合理的范围内。在上述表1 中,不管是在任何一种间隙结构条件下,海拔校正因素也是不一样的,彼此之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。当作业地区在海拔2000m的时候,这里的校正因素试验值和分析值比较接近。随着作业地区海拔的逐步上升,两数值
之间的差异也会进一步增大。海拔2000m时,海拔校正因素的两数值之间最大误差是3.74%;海拔3000m时,两数值之间最大误差是5.3%;海拔4300m 时,两数值之间最大误差是7.7%。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在现有的标准中,应用m参数法并不适用于海拔超出3000m的地区,为此必须要重新确定参数值。
如图所示,海拔4300m下的校正因素试验值和分析值之间的差距最大,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下,校正因素随着间隙距离的增加而减小,二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,这也说明了间隙距离的增大,会使得大气参数对放电电压的影响进一步减弱,原因是在长间隙放电过程中,流光放电和引燃放电经常同时发生,各种大气参数主要对流光放电有显著影响,而对引燃放电的影响并不显著。随着间隙距离的增加,引燃放电的
比例增加,削弱了各种气象参数对整个间隙放电电压的影响,因此二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。
1,改进的m参数校正方法
已有研究结果得知,如果空气密度有一定水平的降低,则空气间隙的绝缘强度也会相应地降低。从温度和湿度的角度来看,如果这两个数值增加,则空气间隙的绝缘强度也会随之增加。可以总结为,气压可以综合反映出空气密度、温度和湿度,所以外绝缘的放电电压也可以用相对气压来矫正。通常情况下,当海拔的高度上升,则大气压强的指数就会下降。
2,海拔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
IEC61472-2013中推荐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分析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。在本次试验中,针对750kV 输电线路,最大的运行电压为800kV。依据试验地区的放电特性,能够确定在海拔地区为0的时候,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最小数值。如果带电作业的风险等级不超过10(-5次方)时,那么可以得到间隙1的耐受电压是1445kV,间隙2 是1447kV,间隙3是1459kV,间隙4 是1463kV。通过系列的操作实践,如果作业人员在低海拔地区作业,那么空气间隙的耐受水平能够满足一系列的安全作业要求。因此,当作业人员在高海拔地区操作时,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,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,则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,使得高海拔地区的间隙绝对耐受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,最终保障其危险率低于限定值。结合上述相关公式,代数数值可以分别分析出在2000m、3000m和和4300m高度下,高度修正系数Ka和最小安全距离。
3,结语
海拔的上升,会使得不同间隙结构下的海拔校正因素增加,间隙距离的增加,会使得海拔校正因素减小。依据3000m、4300m试验结果,明确海拔校正因素的分析方式,也分析出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参考数值。
QQ: 47248269
手机:13349886706同微信 王工
电话: 027-81739173
邮箱: whguozi#163.com
地址: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现代服务基地B座6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