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国自电气 时间:2024-10-16 09:49:06 阅读:64
新时期下,在输电线路运维检修的过程中,带电作业是一项比较常用的方式,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停电的发生频率,还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供电可靠稳定性。就低海拔地区的情况来看,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开展情况已经比较普遍。近年来,我国输变电工作的建设水平逐渐提升,建设面积越来越广,很多在建的输电线路都要经过高海拔地区。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,相应的空气密度也会逐步下降,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海拔高的地方容易缺氧的原因。在一样的距离下,空气间隙放电电压要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,这对作业安全的要求更高,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会增加。因此,为提高作业的稳定性、安全性,必须加以研究合适的放电电压校正方法,确定最短的安全距离。本文以750kV 同塔双回直线塔为例,分别在海拔2000m、3000m、4300m 等地区进行试验,提出了基于改进m参数的放电电压海拔矫正方法,确定出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参考值。
关键词:高海拔地区;带电作业;电压校正;冲击放电
就国内带电作业的研究现状来看,相关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诸多试验,研究了高海拔地区的棒-板、棒-棒等典型空气间隙以及交直流输电线路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,为空气间隙放电电压的海拔矫正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数据[1]。综合情况来看,常见的放电电压海拔矫正方法有IEC60060-1-2010和GB/T16927.1-2011中推荐的g 参数法、DL/T620-1997中推荐的气象条件校正方法、IEC60071-2-1996和GB311.1- 2012中推荐的m参数法。其中,g参数法和DL/T620中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相对空气密度、绝对湿度等大气参数,所以操作起来便捷性不高。M参数法则只需要代入海拔高度、m 数值,试验简单方便。
1,放电特性试验分析
(1)不同海拔高度下
通过本次试验,获取了带电作业间隙的放电特性结果,结果得知,随着海拔的升高,作业人员在不同的位置下,对应的带电作业间隙放电电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同时,借助不同间隙放电特性曲线的斜率,能够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放电电压梯度。
如图1 所示作业人员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,得到不同海拔、间隙的放电电压梯度。在海拔23m的时候,带电作业间隙的放电电压最小值是188.00kV/m,
最大值是239.64kV/m;在海拔2000m 的时候,放电电压最小值是185.85kV/m,最大值是230.82kV/m;在海拔3000m 的时候,放电电压最小值是168.11kV/m,最大值是225.29kV/m;在海拔4300m 的时候,放电电压最小值是165.36kV/m,最大值是223.56kV/m。综合来
看,分裂导线—地电位人员的放电电压梯度最高,而等电位人员—上横担间隙的放电电压梯度最低。当海拔高度持续上升时,相应的不同间隙的放电电压梯度会跟着降低。
图1
(2)作业人员不同姿态下
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,因为姿态的不同,不同间隙的放电特性也不一样,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原因是不同间隙在不一样的海拔高度下,放电特性都会出现比较规律的变化。在接下来的探讨中,为了避免重复,以4300m为例,得知在一样的海拔高度下,分裂导线与地电位人员之间形成的间隙(间隙4)放电电压最高,而等电位人员与其头顶上方横担间隙(间隙2)的放电电压最低。对比间隙1、2、3,其接地电极结构都是一样的,造成放电电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作业人员的不同位置。间隙2中,作业人员站在分裂导线上,形成了明显的棒-横担结构,结果就是放电电压的数值最低。间隙1和3中,作业人员的背部曲率半径较大,放电部位分别发生在人体背部和脚部,电场分布在背上比脚部更为均匀,所以最后的放电电压高于脚部。
QQ: 47248269
手机:13349886706同微信 王工
电话: 027-81739173
邮箱: whguozi#163.com
地址: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现代服务基地B座6层